- 吴侃;李丽青;李德凤;
现有译者风格研究多聚焦语言形式特征,忽视了译者在重构文学功能时展现的风格差异。叙事表达转换作为文学功能重构的核心体现,是探讨功能性译者风格的切入点之一。据此,本文聚焦译者在转换汉语“两可型”叙事表达时所展现的功能性风格。研究以老舍《二马》四个英译本为例,采用语料库方法比较了译文中言语、思想和书写表达的使用频次,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译者在汉英叙事转换中对“两可型”表达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影响。研究发现,James译本和Dolby译本倾向使用自由间接思想,增强了文本的叙事性和复杂性;而Huang和Finkelstein的合译本以及Jimmerson译本则更多采用直接思想,强化了读者的沉浸感,拉近了与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本文认为,译者背景和翻译动机是造成这些叙事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叙事沉浸性、客观性和清晰度等方面探讨这些差异对读者理解的影响,为理解译者通过叙事手段重构文学功能并影响阅读体验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视角。
2025年03期 No.342 92-10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3K] - 王树槐;
基于文体学集大成者Geoffrey Leech的文学文体学体系,本文运用“规定+描写”的辩证批评思路,从语篇层面(包括变异、常规和突出,以及词汇、句式、篇章修辞和象似性)、再现层面(包括模拟现实、心智风格和小说视角)和话语层面(包括态度、情感和隐蔽价值观)建构文体学的批评模式。一方面,该模式可以判断译文的语言形式是否达到“隐含作者”的修辞意图(规定性思路);另一方面,可以揭示“隐含译者”在语篇层面的保留或更改,再现层面的详略或改变,话语层面的加强或减弱,以及其背后隐含的诗学观、人物观和价值观(描写性思路)。本模式能使翻译批评更具理据性,并为认知文体学、语料库文体学等翻译批评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2025年03期 No.342 104-11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 张佳东;王英人;
剧本翻译在京剧早期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从宏观跨文化或微观语言难点处理等视角阐释译者翻译行为的方法不同,本文将研究视角拉回到京剧艺术本体,借助戏剧符号学相关理论,从“表演文本”意义生成与传递的角度出发,重新解读阿灵顿剧本翻译的特点及其背后动因。研究发现,译者在处理剧本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始终以最大限度传递表演文本的意义为目的,其剧本选择与内容删减行为并非迎合目标文化诗学传统与观众审美需求,而是试图规避京剧剧本的固有不足;译者勇于挑战符际翻译,特别突出京剧舞台表演核心元素——“唱段符号群”中“音乐性”的阐释。这些做法体现了译者对京剧艺术本质的精准把握和高度忠实,对当下京剧“走出去”过程中的语言服务及中国特色戏剧翻译理论构建具有启示意义。
2025年03期 No.342 117-12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