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

二语习得及应用

  • 二语成就目标与学习投入的历时发展和交互研究

    李成陈;冯恩昊;

    本研究基于成就目标理论,考察二语成就目标与二语学习投入的动态发展及二者间历时关系。共1,282名中国初中英语学习者参与这项历时约12个月的追踪研究,分别在三个连续学期期末参与三次问卷调查。应用R软件进行的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四种不同类型的成就目标(掌握趋近、掌握回避、表现趋近和表现回避)水平均随时间线性下降,而多项式回归结果显示学习投入的水平先下降后回升。采用Mplus进行的交叉滞后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成就目标与学习投入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但这一作用存在不稳定性。本研究在外语学习情境中验证了成就目标理论,为外语学习者树立多元成就目标、提升学习投入提供了启示。

    2025年03期 No.342 1-1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 语言水平和语际相似性对汉-英-日学习者英语空间构式产出中语言迁移的动态影响

    徐庆利;蔡金亭;杨晓敏;

    本文采用多语产出中迁移研究的比较-归纳方法框架,历时考察了语言水平、语际相似性对汉-英-日学习者英语空间构式产出中语言迁移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1)三语水平的提高未触发三语对二语的反向迁移,同时二语水平的提高也未促使母语正迁移、负迁移出现显著增减变化,表明多语学习没有显著改变母语思维模式;(2)二语和三语间的相似性对三语迁移的发生无影响,但母语和二语间的相似性则显著影响母语迁移的发生。随着相似性递减,母语正迁移减少,负迁移增加,但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部分相似条件下的正迁移有所增加,负迁移减少,然而在零相似条件下,负迁移却仍有所上升。上述发现为即时思维假说提供了新证据,但并不支持多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关于三语反向迁移二语的预测,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考察高水平三语学习者,以探究是否存在三语反向迁移的临界水平。

    2025年03期 No.342 13-2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外语教学与研究

  • 二语课堂互动中的共鸣协同现象研究

    杨梅;何智灵;郭绮颖;

    对话句法理论关注跨句平行结构间的映射共鸣关系,为二语课堂互动中协同现象的探究带来启发。本文以二语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话语为考察对象,在对话句法理论框架下整合事件观和图式-例示观等认知语言学概念,构建二语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的共鸣协同模型。我们以该模型为基础,收集和分析了国内高校英语专业国家级示范课课堂互动话语语料,考察了优质二语课堂互动话语中存在的共鸣协同现象,描述了共鸣协同的类型和使用特征。结果表明,二语课堂互动话语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共鸣协同,师生双方的二语互动能力与共鸣协同的实现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

    2025年03期 No.342 25-37+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 EMI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科概念学习中的超语实践研究

    吴瑾;罗思颖;

    超语实践强调多语环境下语言资源的灵活运用,目前相关研究多聚焦教师的教学行为,从学习者视角探究超语实践在特定学科概念学习中的作用及影响方式的研究相对有限。本研究以商务概念学习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讨论和半结构化访谈,考察了全英教学(EMI)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使用超语学习商务概念的态度,并分析了超语实践中概念学习的过程和效果。研究发现,学生虽普遍对超语实践持积极态度,但部分学生担心过度依赖母语会削弱英语能力。此外,学生在具有高阶认知要求的学习情境中更倾向使用超语。在概念学习的讨论中,相比全英组,超语组学生讨论更流畅主动,他们能够通过多轮协商,不断尝试和彼此纠正,逐步掌握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表明超语实践对助力学生构建概念意义具有潜力,可为EMI环境下的学科内容教学提供支持。本文建议教师关注学习任务的认知特征,倡导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超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多语资源。

    2025年03期 No.342 38-49+9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 教育生态视角下外语教材编写共同体构建研究

    杨姗姗;

    本研究采用质性个案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外语教材编写共同体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外语教材编写共同体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以产出高质量教材为共同目标,具有成员构成的多元化、编写实践的协同化、组织结构的专业化等显著特征。共同体的构建受到生态系统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尤为重要的因素包括统一的外语教材编写逻辑、多重能量的跨圈层流动,以及研究机构的关键协调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外语教材编写及共同体构建均提供了一定启示。

    2025年03期 No.342 50-5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语言政策研究

  •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区域语言政策比较研究

    方小兵;

    国际组织既有对内的机构语言政策,也有对外的全球和区域语言政策。在联合国专门机构中,教科文组织对语言问题最为关注,而世界银行自1996年提出“知识银行”转型以来,也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常常涉及语言政策。比较两个组织在亚洲和非洲的区域语言政策,可以发现两者在政策目标、策略选择和实施方式上都存在差异:(1)世界银行认为语言是人力资本,支持英语全球化;而教科文组织更注重语言的文化价值,支持母语教育。(2)世界银行的语言政策强调沟通效率,其教育项目包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教育基础设施;而教科文组织作为全球语言政策的引领者,以其对语言多样性的积极倡导而著称。(3)世界银行主要关注如何通过语言教育和发展援助项目提升学习者的职业语言能力,而教科文组织侧重于通过语言教育和培训项目来保护语言文化和保障女童平等教育机会。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两个组织都面临区域语言政策缺乏地区特色、语言教育资源不足、成本效益低下、成员国参与度不高、政策灵活性不足等方面的挑战。本研究为区域语言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表明区域语言政策不仅是区域内国家互动的结果,还受到域外国际组织的影响。

    2025年03期 No.342 60-7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 中国国别语言政策研究的历史演进、现实问题与范式建构

    王亚蓝;王辉;

    中国国别语言政策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介绍周边国家文字改革经验,到21世纪关注“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状况,先后经历了初始探索期、稳步拓展期和繁荣发展期三个阶段。现有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仍处于从“前范式”到“范式”的过渡阶段,存在问题意识不够凸显、理论建设不够完善、方法运用不够多元等问题。中国国别语言政策研究范式由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论”及其子系统构成,其中本体论由国别语言政策实践、理论和应用组成,认识论包含中国立场、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方法论强调调查方法、比较方法和跨学科方法的运用。构建中国国别语言政策研究范式,有助于推动语言政策自主知识体系创新。

    2025年03期 No.342 72-8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 以中文为官方语言的国际组织语言政策研究

    周祥;

    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文视角的国际组织语言政策研究对国家语言软实力建设和中文国际推广皆具重要意义。本研究以40个将中文列为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际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Spolsky(2004)的语言政策理论框架调查分析这些国际组织在语言意识形态、语言实践及语言管理上的特点和规律,并探究中文成为这些国际组织官方语言的理据。研究发现:(1)在语言意识形态层面,这些国际组织都持有双语或多语的语言意识形态,未发现中文单语意识形态的国际组织,几乎全部具有双语意识形态的国际组织都选用中、英双语为其官方语言;(2)在语言实践层面,中文在这些国际组织官网的使用率仅次于英语,中文在文件语种使用率方面仅低于英语和法语;(3)在语言管理层面,28个国际组织在岗位招聘中要求具有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交流能力,或优先考虑懂中文者,但以后者居多;(4)中文成为这些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主要与总部所在地、高层领导、组织主题及组织性质有关。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学界对中文在国际组织中的使用状况和地位的认识,而且对中文在国际组织的推广具有政策性启示。

    2025年03期 No.342 82-91+14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翻译研究

  •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叙事表达转换研究

    吴侃;李丽青;李德凤;

    现有译者风格研究多聚焦语言形式特征,忽视了译者在重构文学功能时展现的风格差异。叙事表达转换作为文学功能重构的核心体现,是探讨功能性译者风格的切入点之一。据此,本文聚焦译者在转换汉语“两可型”叙事表达时所展现的功能性风格。研究以老舍《二马》四个英译本为例,采用语料库方法比较了译文中言语、思想和书写表达的使用频次,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译者在汉英叙事转换中对“两可型”表达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影响。研究发现,James译本和Dolby译本倾向使用自由间接思想,增强了文本的叙事性和复杂性;而Huang和Finkelstein的合译本以及Jimmerson译本则更多采用直接思想,强化了读者的沉浸感,拉近了与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本文认为,译者背景和翻译动机是造成这些叙事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叙事沉浸性、客观性和清晰度等方面探讨这些差异对读者理解的影响,为理解译者通过叙事手段重构文学功能并影响阅读体验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视角。

    2025年03期 No.342 92-10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3K]
  • 文学翻译的文体学批评模式建构

    王树槐;

    基于文体学集大成者Geoffrey Leech的文学文体学体系,本文运用“规定+描写”的辩证批评思路,从语篇层面(包括变异、常规和突出,以及词汇、句式、篇章修辞和象似性)、再现层面(包括模拟现实、心智风格和小说视角)和话语层面(包括态度、情感和隐蔽价值观)建构文体学的批评模式。一方面,该模式可以判断译文的语言形式是否达到“隐含作者”的修辞意图(规定性思路);另一方面,可以揭示“隐含译者”在语篇层面的保留或更改,再现层面的详略或改变,话语层面的加强或减弱,以及其背后隐含的诗学观、人物观和价值观(描写性思路)。本模式能使翻译批评更具理据性,并为认知文体学、语料库文体学等翻译批评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2025年03期 No.342 104-11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 剧本翻译中的表演性关照——阿灵顿《中国戏曲之精华》译本新探

    张佳东;王英人;

    剧本翻译在京剧早期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从宏观跨文化或微观语言难点处理等视角阐释译者翻译行为的方法不同,本文将研究视角拉回到京剧艺术本体,借助戏剧符号学相关理论,从“表演文本”意义生成与传递的角度出发,重新解读阿灵顿剧本翻译的特点及其背后动因。研究发现,译者在处理剧本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始终以最大限度传递表演文本的意义为目的,其剧本选择与内容删减行为并非迎合目标文化诗学传统与观众审美需求,而是试图规避京剧剧本的固有不足;译者勇于挑战符际翻译,特别突出京剧舞台表演核心元素——“唱段符号群”中“音乐性”的阐释。这些做法体现了译者对京剧艺术本质的精准把握和高度忠实,对当下京剧“走出去”过程中的语言服务及中国特色戏剧翻译理论构建具有启示意义。

    2025年03期 No.342 117-12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文学与批评研究

  • 论王尔德牛津笔记《札记书》中的古希腊认同与古罗马他者建构

    于雪;

    王尔德的牛津笔记《札记书》是王尔德研究的珍贵史料。但目前国内外对《札记书》涉及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笔记研究尚不足。本文以《札记书》中涉及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笔记为考察对象,剖析王尔德对古希腊唯美至上精神的认同与对古罗马教育与宗教的贬抑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王尔德在《札记书》中不仅欣赏崇尚美、个人主义精神与诗性想象的古希腊,而且通过摘评蒙森的《罗马史》,将古罗马构建为教育制约个人主义精神、宗教制约诗性想象的文化“他者”。王尔德对两大文明判若两极的态度有家庭与社会双方面原因。首先,王尔德受其父母影响,认为凯尔特民族是古希腊人的后裔,对古希腊有天然的认同;其次,19世纪的英国受到温克尔曼的影响,对古希腊具有一种怀古式的憧憬。在该历史语境下,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在抵制维多利亚时期的功利主义潮流时,自然而然地反对古罗马宗教对功用性的强调,反对古罗马教育对个人主义精神的抑制。

    2025年03期 No.342 126-13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 流动抵抗遗忘:《羚羊妻》蓝色记忆场考掘

    王颖慧;张生庭;

    “流动性”意指一种跨越物质、时空与象征维度的动态互动机制,是突破传统记忆研究静态范式的切入口。本研究打破“物”与记忆研究的单一视角,以路易斯·厄德里克《羚羊妻》为研究对象,以“流动性”为逻辑主线,通过符号学分析与文本细读方法,结合皮埃尔·诺拉“记忆之场”理论和比尔·布朗的“物论”,对蓝色乳汁、蓝珠项链与蓝色时间三个核心意象的动态属性进行系统解读。蓝色乳汁以哺乳行为的生理-象征流动构建了消解种族边界和铭刻记忆的场域;蓝珠项链以消失-再现的空间位移串联起文化记忆的断裂与重生;蓝色时间借代际流动实现了创伤记忆的转化与疗愈。厄德里克通过物的流动叙事颠覆了静态的殖民历史书写,将动态的记忆之场塑造为对抗殖民暴力和历史遗忘的批判性武器,为美洲原住民文化复兴提供了动态传承的诗学路径。

    2025年03期 No.342 137-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人工智能时代多语种数字人文创新研究论坛暨多语智能数字人文研究专委会筹备会”会议通知

    <正>在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演进与“新文科”建设纵深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多语种数字人文研究正成为突破学科壁垒、重构人文知识生产模式的关键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多语言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计算分析提供了全新范式,同时也对人文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提出了挑战。为深化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交叉融合,推动多语种背景下数字人文研究的创新发展,由大连外国语大学发起并主办的“人工智能时代多语种数字人文创新研究论坛暨多语智能数字人文研究专委会筹备会”拟于2025年11月21日—23日举行。

    2025年03期 No.342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