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

学科发展论坛

  • 人工智能与文学翻译的未来——基于人机文学翻译对比研究的思考

    袁筱一;罗茜;

    人工智能工具已经在包括同传在内的各种翻译场景中得到充分运用,文学翻译也不免受其影响。虽然截至目前,还未见完全由人工智能工具完成的经典文学译本问世,但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而言,人工智能工具深度介入文学翻译并非不可想象。因此,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既为翻译带来了一定便利,又对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本质产生了一定威胁。本文基于人机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就人工智能对文学翻译提出的问题、人工智能产出的译本与人类主体的译本的本质差异以及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文学翻译的未来提出自己的思考。

    2025年02期 No.341 1-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语言研究

  • 制图理论视域下英汉语多重截省句的句法研究

    王成东;韩景泉;

    本研究在制图理论视域下探讨英汉语多重截省句的生成机制及其类型学差异,旨在揭示英汉语在多重截省句生成过程中的句法操作异同,并为其提供合理解释。研究发现:(1)英语多重截省句的生成仅涉及一个特殊疑问词组的显性移位,而另一个特殊疑问词组发生隐性移位;(2)汉语多重截省句可分为假多重截省与典型多重截省两类,其中假多重截省以“pro+是+疑问词组”为基本结构,由隐性连接词连接两个简单型论元疑问词组;典型多重截省则呈现三种构成形式:两个话语连接型论元疑问词组的组合、两个附加语疑问词组的组合,或一个话语连接型论元疑问词组与一个附加语疑问词组的组合。研究表明,汉语假多重截省句不涉及疑问词组的显性句法移位操作,而典型多重截省句需涉及。具体而言,话题凸显的疑问词组受话题特征驱动移位至[Spec, TopP],焦点凸显的疑问词组则为满足焦点词组中心语要求而基础生成于[Spec, FocP],最终在语音式层面通过时态词组TP的语音删略生成典型多重截省句。本研究不仅能够深化对英汉语多重截省句生成机制的理论认识,还能为跨语言句法比较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2025年02期 No.341 10-20+116+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 语段理论框架下同位语结构的句法推导与论元赋格

    蔡镕量;傅玉;

    本研究在语段理论框架下探讨同位语论元的句法推导与赋格。基于语料研读,本研究初步推断出同位语论元的本质是主谓结构。参照den Dikken(2006)提出的联系词短语(Relator Phrase,简称RP)分析法,本研究进一步认定其句法结构是联系词短语,线性地表示为[_(RP)[_(XP)本位语][_(R')R(?)[YP同位语]]]。其中本位语作主语,同位语作谓语。论元与格不可分割,同位语结构出现在论元位置必须有格。在基于语段的分析中,整个RP凭借特征渗透操作得到本位语所带特征,最终成为活跃的目标与探针建立一致关系,格特征得以取值。至于同位语,其谓词身份提供的格庇护使之躲过探针的搜寻,不接受格,而这也适用于同位语从句。

    2025年02期 No.341 21-3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7K]

外语教学与研究

  • 多维语言复杂度对说明文写作语言质量的预测效应

    彭程;鲍珍;

    本文以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产出的说明文写作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方法考察多维语言指标对写作语言质量的预测。研究发现,(1)词汇、句法、短语维度的部分指标和写作语言成绩呈显著相关;(2)二元序列和依存搭配的关联强度共解释写作语言成绩约49%的差异,从属结构占比和复杂名词占比共解释写作语言成绩12.4%的差异,实词词频可解释写作语言成绩8%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词汇和句法维度的指标相比,短语关联度对说明文写作语言质量的预测更有效,对二语写作评估有一定启示。

    2025年02期 No.341 35-45+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 资源分散型与资源指引型任务复杂度对不同二语水平学习者写作表现的影响

    王静萍;王婧;

    资源分散型任务复杂度和资源指引型任务复杂度如何影响二语写作引发很多关注,但鲜有研究考察二者的影响差异,也很少探究二语水平与二者是否分别存在交互影响。本研究以认知假设为理论框架,对中国一所大学两个不同层次英语水平的240名学生写作表现进行研究,探讨资源分散型和资源指引型任务复杂度对不同二语水平写作者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资源分散型任务复杂度主要影响二语写作者的流利度,资源指引型任务复杂度则显著作用于流利度、准确度和词汇复杂度。此外,写作者的二语水平与资源分散型任务复杂度在流利度、准确度和词汇复杂度方面呈现出交互影响,而与资源指引型任务复杂度对二语写作的语言产出质量不存在交互影响。因此,要根据不同类型任务复杂度和学习者的二语水平科学设置二语写作任务。

    2025年02期 No.341 46-60+14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外语学习者人机协同写作投入研究

    许川根;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写作是一种由学习者与人工智能协同合作的新型写作模式。本研究旨在探究高校外语学习者的人机协同写作投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外语学习者与文心一言的人机互动对话记录、问卷调查、反思日志和访谈收集数据,并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发现,外语学习者在人机协同写作中呈现出多维度投入特征。在行为投入方面,总体上学习者与文心一言积极协同,但其投入程度因写作任务类型而异;在认知投入方面,学习者通过首问和追问策略与文心一言协同,这些策略反映的思维水平主要集中于低阶层次,且以应用为主;在情感投入方面,学习者体验到较为积极的情绪。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理解能力、学习者的人工智能素养及教师支架是制约人机协同写作投入的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为大学英语人机协同写作教学实践提供了启示。

    2025年02期 No.341 61-7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 外语教材使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以上海市高中英语新教材使用调查为例

    陈颖莹;王蓓蕾;束定芳;

    本研究调查了665名使用新教材的高中英语教师,分析教材使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并探究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1)新教材对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整体较好,其中,使用新教材对提高教学能力和丰富教师知识的作用较突显;(2)教师教材观与新教材使用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其中调适型教材观对其正向影响更高;(3)新教材使用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在教龄、学历、职称和学校类型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对教材研究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中英语教师和教材编者都有一定启发和借鉴意义。

    2025年02期 No.341 74-83+14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8K]
  • 外语教材编写活动对教师学习的影响——以高中新课标英语教材编写项目为例

    武丹丹;司露;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以某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编写项目中的九位中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收集半结构化访谈、教师反思、文本资料等数据,基于活动理论,探究外语教材编写活动对教师学习的影响,提炼有效的外语教师学习机制。研究发现:(1)外语教材编写活动促进了一线英语教师的学习,学习结果体现在身份、信念、实践、情感四个方面;(2)教材编写促成一线英语教师学习的因素包括:积极的主体、明确的目标、丰富的工具、完备的规则、异质的共同体、互补的分工方式等。本研究可为未来开展教师教育活动提供启示。

    2025年02期 No.341 84-9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1K]

翻译研究

  • 文学翻译修改的内外动因研究

    冯全功;

    文学翻译都有一个修改过程,包括译者的自我修改以及编辑、审校等他人的修改。不管修改主体是谁,凡是修改皆有一定动因。本文结合具体翻译实例,如霍克思、许渊冲、葛浩文等人的翻译作品与行为,旨在探索文学翻译修改的动因,并把其大致分为内部动因与外部动因两个方面。前者如误译的存在、求真的精神、求美的旨趣、译者翻译观的变迁,后者如译文语言老化、诗学差异、意识形态差异、市场因素等。翻译修改的内外动因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同一修改行为也可能受多重因素驱动,或求真,或务实,或两者兼顾。厘清文学翻译修改的具体动因有利于合理、辩证地评价译者、编辑等相关主体的修改行为。

    2025年02期 No.341 97-106+14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 莎剧《威尼斯商人》早期汉译流变(1903—1947年)

    王瑞;

    莎剧传入中国已逾百年,虽已为当代读者所熟知且研究成果丰硕,但学界对20世纪上半叶莎剧汉译的开拓性探索仍关注不足。本文以20世纪上半叶国内对莎剧《威尼斯商人》的22种汉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历时考察和文本细读,系统探讨中国早期莎剧汉译的流变特征及其文化意蕴。具体聚焦三个方面:(1)译文呈现方式,包括从文言到白话的语体转变、从节译到全译的形态发展,以及从案头读物到舞台剧本的功能转型;(2)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特别是鲍西娅这一核心人物在不同译本中的形象重构及其文化涵义;(3)译本社会功能,考察译本如何从最初的文化启蒙工具逐步转向文学审美对象。研究发现,早期《威尼斯商人》的汉译不仅反映了国人对莎剧认知的深化过程,更折射出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变迁,既体现了翻译观念的演进,也彰显了莎剧汉译从文化传播工具到文学经典建构的功能转型。

    2025年02期 No.341 107-11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文学与批评研究

  • 数字人文视域下“匹兹堡系列剧”主题研究

    吕春媚;黄艺欣;

    奥古斯特·威尔逊是当代著名美国非裔剧作家,其代表作“匹兹堡系列剧”生动记录了20世纪非裔美国群体的生活境况。以往针对该系列剧的研究多围绕作品主题进行定性分析,缺乏对整个系列剧较为系统且科学的考察。本研究以自建“匹兹堡系列剧”语料库为基础,探究系列剧中的关键主题,并从历时角度考察主题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非裔美国人的贫困状态和离散文化是贯穿系列剧的共同主题,家园社群和生命轮回则是部分剧作关注的重要主题。在历时变化方面,《两列火车飞驰》是系列剧的重要转折点,此后的作品对经济困境的强调显著高于创作初期阶段,且经济困境与身份危机呈现出一定的共变性,二者相辅相成。此外,系列剧主题表达上的变化隐含了非裔美国人逐渐远离其历史文化根基的倾向,其中包括族裔社群连结的削弱。主题上的变化既与创作的社会背景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威尔逊本人政治态度的演变,即在创作后期更加强调戏剧的社会功用和政治效力,表达了剧作家旨在推动非裔美国群体争取社会平等、实现族裔身份建构的理想。

    2025年02期 No.341 117-126+14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 论本·勒纳《10:04》中的人类世现实意蕴

    池慧仪;杨金才;

    传统现实主义叙事难以再现人为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时空。新世纪美国气候小说兴起的“人类世现实主义”叙事回应了这一问题,通过聚焦气候危机下的城市,探索气候变化问题与城市问题的现实关联。当代美国作家本·勒纳的小说《10:04》展现了“艾琳”至“桑迪”飓风时期的城市重建。小说运用“时空转换”技巧,透过个体感知去描写飓风与城市的不确定时空关系。在此基础上,小说引导读者参与城市在气候危机下的经济生产、物种共存与防灾建设,在解构传统现实主义叙事的资产阶级、人类中心视角的同时,延续其现实建构传统。小说穿梭于人类史与自然史,城市与全球,彰显了新世纪美国气候小说的现实主义形式革新与社会思考意义。但是,小说立足美国城市来设想全球城市转型,以此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存续的巨大威胁。其人类世现实表征由美国价值主导,甚至不乏非人类中心倾向。

    2025年02期 No.341 127-13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 《新意阐释》中的舞台扮装与身份操演

    陈琛;武静;

    尽管学界对韦藤贝克作品中的身份问题已有较多探讨,但尚未运用操演理论解析身份解构与重构的内在机制。身份操演是指身份在社会互动与实践中不断建构与生成的动态过程。本文以《新意阐释》的舞台扮装与身份操演为框架,聚焦韦藤贝克如何解构并重塑性别与种族的霸权秩序。剧中角色通过跨性别、跨种族的扮装实践,揭示父权制与殖民霸权如何将身份差异自然化为压迫工具,并以“表演即反抗”的戏剧行动,展现个体如何借助能动性操演在霸权裂隙中重构自我认同,表达了剧作家对个体在规训社会中追求生存与自由的深切观照。

    2025年02期 No.341 138-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 下载本期数据